剧评窗

经典回顾丨论梗改编的情节原创——以《一拜天地》为例

墨恋 · 3月24日 · 2020年 · · 5878次已读

本篇内容原地址:微信公众号 “网配小透明”→ 原地址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个栏目是最近透明菌和我们商量出来的【虽然依然拖了很久才开的第一期
重温一些比较经典的老剧,不只是分析这些剧为什么成为了经典,我们更想带着一份学习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经典——
将让这些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东西,变成我们日常做剧时候所能用到的本事
这种提高,相信应该也是不少新人老人小透明老透明都愿意看到的

序言

这份剧评是根据之前写过的一份《一拜天地》的剧评改的,听的时间有点长了。
当时这个剧被称为纯爱剧中的里程碑,那么里程碑总有里程碑所应该具有的特质。

纵观广播剧这几年的发展,不难看到一些经典剧目的出现——
短篇原创的《摄魂》,长篇原创《帝都编年史》,长篇改编的《纨绔》,长篇系列人物篇《三生三世》,等等,在不同时期都引领过广播剧的风潮。

那么今天从《一拜天地》(以下简称《一拜》)开始,我们来说一说网配编剧在梗改编的情节原创上的常识性探讨【我说的好像是论文一样ORZ

原梗入手

自从微博上140字的梗文发展以来,不少广播剧也用这样的梗进行改编。
这种改编区别于一般的小说改广播剧剧本、漫画改广播剧剧本、电视剧电影改广播剧剧本等等。

我们常说的小说改广播剧剧本,常用的手法是 删减→调整→概括→突出主线→整理情节 等等,使整个剧听起来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关系明确,场景丰满……成为一个可听性强的广播剧。
而梗改编更多的手法是 插入情节,用以明确人物关系,扩充故事性,铺垫关键信息,抒写主线。
所以其实同属于改编,梗改编和小说改编的方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就《一拜》来说,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原梗是什么:

一拜天地 原梗
他一生做过三次新郎。
第一次,他是大王,把地主的儿子当女儿抢了,索性压着少爷做了压寨夫人;
第二次,他投了革命,拉着少爷去首长那领本本,不给,干脆自己画了一个;
第三次,他们被揪斗,并排跪着,造反派要他们磕头,他不干,少爷笑着唱”一拜天地”——两个头磕下去,再没抬起,终做了一世夫妻。

整个故事139个字,抓住了三个场景的描述,重点写了第三个场景,将起承转合的转折推向高潮,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
但无论怎样,原梗就是对于三次新郎做了一个陈述,而编剧紧紧抓住“合法夫妻”的矛盾点,展开整个剧情。

本剧的时间跨度非常长,经历了主角的半辈子。
编剧一直紧扣主题“一拜天地”,将攻和受在思想上的矛盾点通过性格、情节、大时代背景、环境等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让一个微虐的小故事变成了一个时代影响下的惨案。

接下来我们分段来说,因为我木有拿到剧本,所以我只能大概的分段说一下。

第一次当新郎

秦书和水三相遇的时候,还是一个父亲被伪军打死了的完完全全的娇少爷,非常努力的认为读书能改造世界的三好秀才郎。
而水三是所谓的强抢民女劫富济贫的山大王。
这种人物地位上和背景上的差别拉开了两个人的世界观,从而形成了第一对矛盾冲突。

在我的理解中,与其说这个时候的水三喜欢秦书,不如说是秦书突然出现在他这种五大三粗的生活中的一份惊喜。
他小心翼翼的开始了解秦书的生活。
他的喜欢无关男女,只是恰好是这个人而已。

第一次当新郎的秦书,“侥幸”逃过了一次洞房花烛夜,却对水三这个人物超出了讨厌和救命恩人这两个定义。

对于秦书来说,水三是超脱于好人和坏人的存在。
在当时秦书简单的三观里,水三是一个跳脱出他世界的独立个体,他没有办法将水三简单的进行归纳,在水三了解他的过程中,他也开始一点点的了解水三。

《一拜天地》  正剧 海报

这一段,编剧用的比较好的,是台词——
编剧用台词写出了两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背景上的区别。

水生三句不离脏字的台词和秦书满口经纶的台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苟延残喘”到了水三的嘴里就变成了“狗”,这种从台词里抖出来的包袱让整个剧生动形象,节奏轻松,不仅是为下面做铺垫,也是一种剧的情绪调节。
毕竟整个剧不可能是全篇虐。

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常说一种修辞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对于反复听这个剧的人来说,你明明知道结局是那样的惨烈,那样的虐心,但他们曾经也有这样的欢乐,这样的斗嘴。
如果可以将时间停滞在这里,那该有多好?

其实第一段,就只有不到9分钟的时间,在整个剧里面所占的比例相当的小,却是开门见山的将两个人的孽缘说的非常清楚。
而这样的感情,并不是爱,是两个世界的人带着自己的差异,恰好找到了那个让自己感觉到舒服的人。

这一段CV的表现里要表扬的是小随。
台词说的一段段跟贯口似的,一些提嗓子破音的地方,真的表现出了秦书当时的情绪……和书生状的体格……我真的觉得他就是那种跑个100米就能跪下的纸片体质。

第二次当新郎

这段编剧用了比较长的手法过渡,用长篇的战争场面,而非旁白等回忆删减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
一般在梗改编的时候,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原创的情节,而非改编的删减手法。
这个剧的第二段,作者将这种表现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几次战乱→撤退→再次战场→撤退,水三在战场上找到了自我定位。
草莽英雄,我觉得用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
有些人生来就是打仗的,对于“援军”的这个骗局,他早就识破了,从而对比出秦书的稚嫩和理想化。

编剧用一种撕毁理想的手法告诉秦书“这就是你要的革命”。
而秦书才从理想的国度坠入人间,编剧就抛出了一个更大的刺激,动摇了他的理想——生化武器。

这是我非常佩服编剧的一点。
细菌战等生化武器,对于一般的编剧来说,可能就是点到为止:用BGM去渲染,大段的留白,让听众自己去想象。
一方面它太过于血腥,不适合表达;
另一方面太过于科学,不适合用长篇的理论去表述。

但这里,编剧用了一种很残忍的方式让秦书认识到什么是战争。
哭到没气的表现,确实是让秦书深刻反省了什么叫做革命。
他从云端坠下,真正的走在阿鼻地狱之中,听着哀嚎呻吟,求痛苦离他们远去。
但是,眼前的现实,却还只是一个衡阳城,那湖南呢?全中国呢?

编剧深深懂得时代戏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再次用简单的方式将现实放在了秦书面前——
幺九死了。

这个位置抛出这样的一个包袱,让刚刚已经少许慰藉的秦书又一次撼动三观。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以前上编剧课的时候说到的一点——编剧是给剧中人物出难题的那个人,而不是给他金手指的那个人。

通过战争,通过幺九的死,秦书成长了,他改变了,成了一个人,而不是之前那个成天书本的书生少爷。
他刚开始不理解同样是人为什么要战争,后来不理解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战争,最后他同样不理解为什么幺九会安详的死在了自己战友的枪口之下。
这种用人命堆砌起来的残酷,深深的刺激着秦书的心。

于是他开始理解了——当初水三带着自己的人,用生命去实现他所谓的理想——是对他怎样的宠溺。
只是这种感情,我依旧不能称之为爱。
这已经是一种上升为亲人的依靠。

这一段,想表扬一下北落师门。
水三不相信幺九死的那一段,听的出哭腔和颤抖的音色,这是一个男人隐忍感情的表现。
他是个大男人,是个山贼大当家的,怎么能够在自己手下人和自己“老婆”面前哭?

还有白果儿(CV:Mixtan),这个CV喊得整个嗓子都劈了,也是非常敬业的。

剧情发展到这里,整个剧的主线似乎已经被时代大背景吞噬的一点儿不剩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在这个悲观的世界中,水三为秦书点亮了一盏明灯——结婚。

水三一直对男女结婚的概念并不强,却对责任这种东西非常敏感,他觉得当时抢了人家,就要对人家负责到底。
于是秦书再一次“侥幸”借口了打证明。
因为秦书知道两个男人,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里,都不会有结婚这样的结果。
但是他却愿意和水三过一辈子。
所以我称他们的感情为亲情,而并不是爱情。

证明当然是打不出来的。
水三的性格没有平了那个办公室,已经算是万幸。
小聪明如水三,他实在没有办法,他以为秦书只是想要一个一样的证明,于是就去不伦不类的画了一张,又担心秦书真的离开了自己。
那种心里空空的感情,水三这才有了一种担心失去了爱的惊恐——即使在战场上,即使在最初参加革命都没有过的一种恐慌和无奈。
而这种情绪相当反差的被秦书的出现打破了。

这种童话式的类结尾,只有听过前面那些战场,生化武器的那种郁结情绪之后,才会有一种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感觉。
这个时候,秦书和水三之间才明白了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概念。
他们真的是属于“先结婚后恋爱”的那种。

其实,我真的觉得在这里结束,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情感上,我都觉得够了。
但是编剧又抛出了“时代戏”的无奈。
这个编剧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结构上,都是标标准准的后妈。

第三次当新郎

同样在原梗中,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编剧几乎用了最大的力气去写这段对比。

很多编剧是不接文革戏的。
一方面是写不好,因为没有那段历史经历,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怪怪的。
可是《一拜》用语上也好,音效上也好,我给曾经经历过文革的亲戚听过中间的音效和台词,他们都表示非常的到位。
另一方面编剧不接文革戏,是因为文革的虐是一种统一的虐。
手法单一,结局单一,一般写文革戏的虐,已经有了一定的套路,写不出新意来。
而《一拜》的编剧基于原梗,写出了自己的特色。

新中国建立之后,水三婉拒了官位,他知道自己是打江山的人,而非坐江山的胚子。
秦书也将理想落地,决心教书育人,重拾自己读书的梦想。
这样踏踏实实的日子,让他们两个过的十分安逸。
我一直在想,这种理想和现实在同一条轨道上的表现,是不是编剧对于自己美好理想的一种展望呢?

回归正题,小日子虽然拮据,但甜蜜温暖,是战后他们追求的那种欣慰。
他们地位悬殊,性格各异,如果不是阴差阳错的抢亲,如果不是因为那一场战争,两个人完全不会有这样的交集。
所以,这种安逸的生活,对于他们与其说是一种奇迹,不如说是一种人生体验。

这个安宁生活中,很快就迎来了文革这个不知道历史哪里出了问题的大BUG。
打倒臭老九,黑五类,他们的成分占齐了,还有不为人理解的性取向。
随便哪一条拿出来在那个时代里都是可以上街游行,下放牛棚,甚至枪毙处决的“罪过”。
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和平年代的生活竟然会比战场上更加不可理喻。
他们原本以为的美好生活已经到了,结果打天下的人被坐天下的人排挤,权势只不过就是换了一批人而已,甚至怀疑革命的意义到底何在。

编剧这个时候心软了,让秦书用幻想和疯癫去面对眼前疯狂的时代。
而水三又一次成为了秦书最后一道防线。

水三不理解那些复杂的东西,却支起了一道屏障,他要保护秦书,因为秦书是他所有。
水三的单纯,在全剧最后的时候体现的那么弥足珍贵。
他从来不奢求过多的物质,只求一个憨实的生活。

水三不懂社会的变化,但是我不信秦书不理解。
一个知识分子在分分合合的政权更替中早就应该看出来了,所以他选择了逃避。
我觉得,并不是他不够勇敢去面对这些,而是看的越透,越不能让水三面对这些。

在这点上,秦书和水三之间的爱,才真正体现出来。
他们从头到尾一直在奢望爱情,一直在奢望安定的生活。
而如此简单的要求,他们翻山越岭一路追寻,却发现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不可能逆得过时代的浪潮。
而最初那简单的许诺,也变的那么可笑,易碎。
编剧和后期联手,真正做到了“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扔在我的面前。

其实到此,水三和秦书都已经明白了一点:
他们之间的感情,无关于性别,只是碰到了对的人。
而这个对的人,恰好和自己同一个性别而已。

他们挺过了战争,走过了贫苦,却迈不过现实这道关卡。
只有这一点,让他们如同站在世界边缘。
年龄,社会,情感又一次让他们成长,水三的坚持也无非是因为眼前的这个人依然还活着。
而我相信,秦书面对世事,早已释然,生死不过是一个时间而已。

最后磕头认罪的场景,个人觉得回忆的东西有点多,稍稍影响了一下情绪。
其他什么都还不错的。

那种抱着必死却释然的态度面对文化浩劫的情感,将整个剧建立起来的美好和伤感统统推倒。
回首前文,秦书和水三的一切努力都变得那么惨然。
一步一步赴死的路上,有说有笑,有苦有泪,两个鲜活的人物立于眼前,这样的人物是绝对不可能通过原梗这样短的文字去表现的。
与其说这个是个改编编剧,不如说这就是个原创的全一期剧本

综上

整个剧的分析下来,情感非常到位,情节环环相扣,节奏也非常紧凑。
大的时代背景体现得非常好,同时又有小的温情存在于每个细节中,这个剧本真的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这个剧也很好的告诉我们:
其实,一个梗的长短并不代表改编之后的剧的长短。
而将人物塑造的活灵活现,剧情合理展开,才是梗改编中十分需要注意的地方。

说句感性的话,第一幕里秦书那一句“拜堂一头磕死”竟是一语成谶。
回头再听这个剧的时候,我竟不是在最后,而是在这里留下了眼泪。
还有水三那个牵线,到黄泉路上都能找到的梗,又一次虐到了我。

这个剧里就是这种东西很多,弄得重听这部剧成了一种负担。
编剧和后期合体,不停的用这种“给一块糖,割一块肉”的方式凌迟着听众,听着真是相当的……编剧你地址给一个,我买了一打刀片……

番外

对于那句话我觉得还是说的很不错的——越甜越虐。

《一拜天地》  番外  海报

特别不建议听完番外再去听正剧,绝对会被虐死的。
男生的哼鸣让整个气氛都非常的梦幻。